当前位置: 首页>>本室概况>>本室简介 |
实验室概况 |
广西制造系统与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依托广西大学和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建设,是广西乃至国家的华南地区机械工程学科和先进制造业的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实验室研究方向主要有:(1)机电装备制造工艺过程优化与管理技术;(2)机电装备的创新设计与性能优化;(3)机电系统的动力与控制技术。现下设现代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研究室、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研究所等8个研究分室。依托两所大学的“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等学科,培养博士、硕士高层次人才。2009年实验室通过广西科技厅组织的认定评估,2014、2018年通过第二、三次建设评估。现任主任为广西大学廖小平教授、副主任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杨道国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伦敦大学国王学院戴建生教授(国际可重构机构与可重构机器人学权威专家)。 实验室现有各种仪器设备2000多台套,固定资产超过8000万元;有固定人员47人(专职管理人员2人),流动人员46人。固定人员中,有教授32人,占比68%,博士生导师16人,副高职称12人。固定人员中有博士学历46人,占98%,有国外留学经历人数占比50%以上,学术带头人(课题组长)20人,平均年龄45岁以下人员占64%,形成了较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团队(见图),并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学者2人,广西特聘专家1人,广西“八桂学者1”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人选4人,广西高校“八桂学者”2人,广西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广西“卓越学者”2人,广西高校“百人计划”入选者4人,广西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对象3人,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4人。 实验室瞄准国际前沿,始终视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立足广西,服务东盟、辐射全国,独立和联合企业开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前瞻性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急需的关键技术研究。近3年,实验室3个科研方向的研究人员累计承担科研项目262项,科研合同经费1.07亿元(含建设经费240万),实际到位经费5760.8万。包括国家级项目69项,省部级项目122项,市局级项目12项,其他项目(含单位自筹和企业委托计划内横向项目)59项。新获得项目150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项(其中面上项目2项,青年基金项目8项,地区基金21项),省部级项目62项,其中广西创新驱动重大专项15项,市局级及横向项目57项;累计共完成项目161项,包括国家级项目25项,省部级项目81项,市局级及横向项目39项。实验室承担区内重大科技项目、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明显增强,新获得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数增加15%,青年基金增加4项,增长100%,广西创新驱动项目较上一评估周期增长了12项,增加400%;新增科研到位经费5760万,包括新增国家级项目经费1121万,省级项目经费3487.8万,企业委托横向项目997万。其中与区内外企业特别是区内企业合作成效显著,形成亮点。 实验室相继与5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近3年联合企业新建了5个联合实验室和6个产学研合作基地,拓展了实验室平台资源;与区内的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桂林福达股份有限公司、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内大型制造企业形成“项目申报、合作研究和技术攻关、奖励申报、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层次的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成为他们技术公关的主要依靠力量。近3年来,联合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等申报并成功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多关节工业机器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等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项目9项,重点研发6项,其余项目4项,项目经费共计3500多万。并完成专利转让19项。 通过研究,近3年来共完成“大型风电机组实时可靠性评估与预防维护策略研究”等项目150项,“机电装备制造工艺过程优化与管理技术方向”攻克了发动机蠕铁零件和金刚石超硬材料精密加工难题,成功研制了焊接机器人的3D焊缝跟踪与检测系统和钢板真空复合专用高效电子束焊接装备、自动测量激光熔覆再制造生产线专用机器人、新型SMT应用硅胶按键封装技术;在机电装备的创新设计与性能优化方向,建立了大型风电机组实时可靠性评估、多尺度能效评估等技术,提出了平面-空间变胞机构同构异型体设计方法等理论,形成了系统性“复杂机械产品动力学性能设计、诊断理论与技术”;在机电系统的动力与控制技术方向,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优化控制与多车协同调度技术”;并针对若干国家战略需求材料使役条件下性能与显微结构间关系研究,联合开发了MINI-MTS2000型扫描电镜原位拉伸台。为和协同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区内重点企业,完成“载货汽车振动控制关键技术”等多项技术公关、创新和产业化,解决了汽车振动噪声、生产线智能化升级等一批企业关键技术问题,联合突破了高效清洁燃烧、高性能铸铁材料等一批关键瓶颈技术,推动了国 VI2.0T 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等产品开发,部分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累计发表SCI/EI索引论文146篇,较上一周期增加39篇,其中SCI一区高水平论文增加19篇(上一周期6篇),获科技奖励从8项突破到10项,首次获得省级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5部,申请专利17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30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20项,软件著作权52项,“复杂机械产品动力学性能设计、诊断理论与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节能优化控制与多车协同调度技术”在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应用,为企业创造新增产值100亿元,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完成专利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应用项19项,累计获得转让收入268万。为广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两张创新名片的创新发展、区内工业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数据更新至2020年12月) |